江苏省如东县用GPS定位的办法管理环卫工人上班,是运用智能手段强化管理的一种体现,应该说是一种时代的进步。但所遭遇的舆论反弹,却不令人意外。因为这种富有突破性的监督手段,理想意义下,本该先由一些更需运用定位系统监督的机构实践,让公众有个适应的过程。然而,此次江苏如东县的环卫部门,作为公共部门,却对环卫工这一社会群体率先实现GPS定位实时监督,无疑将引发一场观念冲突。
必须明白的是,关于环卫清洁工作的管理,从来都不只是单方面的监管。它同样包括如何最大限度激励环卫工人的积极性。以环卫GPS定位系统来监督,虽然能够起到某种作用,但需明白的是现实语境下环卫工人主体知识文化水平不高,他们未见得能够理解智能化管理的科学意义,将GPS定位看作一种不尊重。
科技时代,GPS定位监督能够发挥一定的效用,但需警惕的是科技万能主义的理念。缺乏更合理机制配合下,仅仅塞给每一个环卫工人一部GPS定位器,所引发的可能是一种工作上的懈怠。毕竟,GPS定位只能知道人在哪里,却不能知道这一片地区清扫如何。在高科技管理之外,主管部门松懈管理,只能让所谓的智能化管理沦为纸上画饼。
对管理者而言,将自身也纳入环卫GPS定位管理虽体现了善意,但管理者毕竟不用上街清扫,这种做法仪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如何真正让环卫GPS管理令环卫工人适应,需要更多“赏罚分明”的制度细节支撑。换言之,在实施智能化管理之外,应更加注重环卫工人待遇的提升,以及如何让环卫工人的工作成绩与实际待遇挂钩。毕竟,再先进的科技手段,还要落实到人。